家里越乱,孩子越聪明?

孩子放假前

干净、整洁的客厅(图片来自网络、侵删)

 

孩子放假后

脏乱的客厅(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)

 

家里越乱,孩子越聪明?

乱糟糟的,难道还是件好事么?

环境越乱,人越聪明?

 

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:

准备两个房间,一个整洁干净的房间,一个杂乱无序的房间,随后募集48名大学生,分别将他们随机分配到这两个不同的房间中。这些人都会收到一个任务:在纸上列举出10个乒乓球的新玩法。

实验团队邀请专业人员根据这些玩法的创新性来进行评分,最低1分,最高3分。结果显示,被分到杂乱房间的学生的整体表现要明显优于另一个房间的学生。

这个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:杂乱的房间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。

果真如此么?

需要注意的是,该实验的样本数量仅有48个,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样本规模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具备什么说服力的。样本数量太小,不确定因素太大,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。

“杂乱的环境更能激发创造力” 也只是整个实验的部分性结论,这个团队总共做了3个实验来探究 “整齐与混乱的环境对人的影响”,而 “乒乓球玩法创新” 只是其中之一。

 

 

全部实验完成后,这个团队得出的实验结论大致是:整洁的环境有助于人作出健康的选择,而杂乱无序则更能激发创造力。

但国内部分媒体,育儿号为了制造话题,赚取点击率,断章取义,把 “家里乱” 和 “孩子聪明” 直接画上等号,而刻意省去了结论的前半部分。仿佛干净整洁变成了平庸的代表。意图用这种极具争议性,打破传统认知的话题来制造流量。

把一个本身说服力不强的实验经 “恶意截取” 后得出了一个 “残疾” 的结论,只能以 “扯淡” 、 “无良媒体” 评之。

家里乱和孩子的聪明没有必然的联系,但 “乱” 也不一定是件坏事。“整洁” 和 “混乱” 更像是两种不同选择,是性格使然。

“乱” 是一种性格

 

美国学者M.H.弗里德曼等人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类:

A型人格和B型人格。

型人格:进取心、侵略性、自信心、成就感。

B型人格:松散、与世无争、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。

一般来说喜欢乱糟糟的人很可能就是B型人格。

那生活状态松散,与世无争的B型人格就意味着没出息,没上进心,一世碌碌无为么?

不然。

据一项实验调查得出,500名全科医生专业的大学生中有90%都是B型人格。不同 “型号” 的人格只是决定了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,并不决定其能力的大小。

 

 

这就像 “悲观主义者” 和 “乐天派” 的差异,“悲观主义者” 做一件事往往会做好最坏的打算,顾虑较多,总是希望能做到考虑周全;而 “乐天派” 的情绪有更强的 “弹性”,对事情变化的 “宽容度” 也更高,故能更从容地应对突发事件(一般来说)。

如果家里的小朋友总是能很快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玩具,这就意味着他早已牢牢记住了玩具的位置。

在杂乱的环境中也能自己玩耍、这意味着孩子对混乱、嘈杂的环境有更高的抵抗能力、更不易受到外界影响。

乱也不一定是件坏事、就某种程度而言它是孩子高创造力、思维活跃的表现。

整洁和杂乱都是相对的,凡事掌握好一个度,做到既整洁又 “敢乱”,事态就不容易失控。

 

乱不等于邋遢

 

家长们对于杂乱要有个清晰的认识,“杂乱” 是降低约束,允许变化,不是邋遢。

杂乱和邋遢有着本质的区别。杂乱是乱中有序,能迅速找到自己的物品,是好奇,是探索;邋遢是既乱又脏,是懒惰,不注意个人卫生,生活习惯糟糕。

我们要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施展、玩耍、探索、但不能纵容他们随地乱扔、丢三落四、打翻东西却全然不顾。

允许孩子 “乱”,同时也要监督他们收拾。

 

 

天性释放方案

 

一个既不会让家长过于劳累,又能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的方案:

① 设定玩耍区域:

家长可以在家中划出一个专属小朋友的玩耍区域,赋予孩子在这个区域的最大支配权。玩玩具,随便 “翻箱倒柜”;想涂鸦,准备画板或贴上墙纸,尽情施展。在这个区域孩子可以 “为所欲为”,不受约束。任其自由驰骋。

 

 

② 制定规则:

家长需要规定游戏区域的使用时间(建议8:00-20:00),不宜太晚。划分好区域供小朋友玩耍(大小、位置视具体情况而定、客厅为宜),且要监督小朋友定期整理:玩具归位、涂鸦擦除、打扫清洁等。收拾整理时家长带孩子一起动手。

充分尊重孩子对游戏区域的使用权,既要允许他用,也得要求他负责。

这样既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孩子的好奇心、创造力和求知欲、又不至于过于纵容、养成糟糕的坏习惯。

家里越乱,孩子越聪明是假;但家里越乱,孩子越活跃倒是真的。(家里不收拾的不在讨论范围内)

2021年2月2日 16:56
浏览量:0
收藏